文章来自于 【环球网】,内容作了压缩。
到底谁才是苏联的掘墓人呢?最近读了几本勃列日涅夫的传记,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十八年》,深觉为苏联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苏联灭亡的罪魁祸首。
苏联崩溃的第一负责人,当然应该首推斯大林。他歪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与科学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及的斯大林模式,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类历史上,无论有多少逆流,最终要回到人间正道。
不过,斯大林模式的错误不一定要以苏联的灭亡为代价来纠正。如果斯大林以后的历任接班人能够走上改革之路,以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斯大林模式,那么苏共和苏 联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而且活得更有活力,更好。人民对谁来领导、叫什么名字,并不在意,只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幸福。“盗泉”的水,如果甘甜的话,人民为什 么不喝呢?所以,苏联的掘墓人还要从斯大林之后的接班人中去找。
在苏联真正起过作用的后斯大林领导人还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些人中,赫鲁晓夫认识到了一点斯大林的错误。无论如何,他在苏共 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解释并批判了斯大林“个人迷信”和大屠杀,还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暗流涌动的盖子,开启了改革的启蒙运动“解冻”。尽管他把这一切归咎 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从制度上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病,把“斯大林”和“模式”分裂开来,只批斯大林而不批模式,而且改革的目标不明确,不从 根本上否定这种模式,却企图修补这个模式,改革的方法又太任意,谈不上有什么整体方案,但赫鲁晓夫仍然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物,正如一位艺术家为他塑的半黑 半白的塑像一样。他毕竟开启了改革的大门,这一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现在,人们更多把苏联的崩溃归罪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许多人至今对戈尔巴乔夫依然心怀恨意,认为他的“公开化”披露了苏共在历史上的许多罪过,如卡廷 森林事件等,败坏了苏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为苏共和苏联的崩溃埋下了祸根。我以为,戈尔巴乔夫不过是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苏共所存在的问题,是千真 万确的事实,即使没有戈尔巴乔夫,又还能掩盖多久?至于叶利钦,他只是把苏联推入这座墓的人。
到底谁才是苏联的掘墓人呢?最近读了几本勃列日涅夫的传记,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觉为苏联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苏 联灭亡的罪魁祸首。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现斯大林的个人集权。这就加剧 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当苏联人民无法忍受这种制度时,墓也就挖好了,何时下葬只是时间问题,谁来埋葬也不过是历史的偶然。他当政十八年所做的一切,只是 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经过十八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墓已经挖好了,面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无法再寻求渐 进的方式来挽救苏联。戈尔巴乔夫认识到了这一点,叶利钦最后只能把苏联推入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墓中,开启俄罗斯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制度的崩溃都植根于它的经济制度和由这种制度所决定的经济状况。一种制度或者模式,无论政 治如何集权,文化如何受管制,官员如何腐败,只要人民生活满意,它就可以维持下去。当然,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假设”,如果政治上集权,文化上管制,官员 腐败,经济上也不会使人民过上满意日子。 政治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不会有好的市场经济制度,也不会有良好的经济状况。这样的“假设”,无非是为了说明经济的重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计划经济体制。它的政治集权、文化管制、官员腐败,都是以这种经济制度为基础的。
用什么方式获取权力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获得权力后的所作所为。如果勃列日涅夫继续赫鲁晓夫的改革,而且纠正方向与方法,那么,他今天一定是英雄,也可以 避免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悲剧。可惜,他不是这样的人。与赫鲁晓夫相比,他上台后是完全转向了,不是前进,而是倒退,回到斯大林模式。他成了一个新的 斯大林,又在起劲地挖斯大林已开始挖的坟墓,使之更深、更大。一旦把苏联埋进去,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勃 列日涅夫不是特权阶层的缔造者,仅仅是这个阶层的扩大和强化者。他依靠的主要是过去的手下,即《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说的“第聂伯罗集团”。他们早已把 马克思主义抛到脑后,为子女亲属谋取利益,他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名声甚坏的“太子党”。有了这类榜样,当然上行下效,不用说这个小集团的人,即使没有进入这 个小集团的官员也要以权谋私。
这样一个特权阶级形成后,他们与广大人民的清贫生活形成鲜明对照,这势必引起人民的反抗。换言之,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特权阶层与广大人民的矛盾。在专 制和舆论控制之下,这种来自人民的不满就形成了异见者。异见者是一些知识分子,但他们的产生是有社会根据的。如果当权者能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做出改进,他们 也形不成气候。但勃列日涅夫采取强硬的手段,不是抓进监牢、送去劳改或精神病院,就是赶出国。但这样一来,产生异见的基础不但没有消除,还在加深,最终成 为推翻苏联旧体制的一种力量。
其实不同政见者任何社会都有,当年的马克思,之后的左翼思想家加尔布雷思、罗宾逊夫人不都是不同政见者吗?但他们都没成什么气候,当局并没有压抑、镇 压,他们有些看法被吸收到政策中,不用镇压便自行消散了。对异见者,越是镇压他们就越坚强,越是想扑灭,他们的声势就越大。甚至原来一些本来没有引起人民 重视的异端思想,越是镇压,知道并接受的人就越多。勃列日涅夫对异见者的种种打压,最后使他们成为日后推翻苏联的强有力的力量。打压异见者岂不是在给自己 掘墓吗?勃列日涅夫打压索尔仁尼琴,打压萨哈罗夫,他们反倒各自获得了诺贝尔奖。打压使这些人获得了世界级声誉,对巩固社会主义苏联有什么好处呢?黑格尔 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异见者的出现并形成一股势力,肯定有其社会根源。对异见者釜底抽薪,消除这些根源,异见者这些人如何能存在并发展?打压等 于给异见者火上浇油。这就正如对皮球,要给它放气,而不是拍打。放了气,它就动不了了,越拍打,它跳得越高。
使勃列日涅夫给苏联掘的墓越来越大的,还有他的外交政策。出兵捷克和阿富汗是最大的失误。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经营的内外失败是苏联崩溃的基本原因。墓已经挖好了,戈尔巴乔夫再无回天之力,叶利钦轻轻一推,苏联就进了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坟墓。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何错之有?
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国内外分歧甚大。甚至时至今日,俄罗斯为勃列日涅夫歌功颂德的人也不少。我看过的另一本《勃列日涅夫传》是俄罗斯学者谢尔盖·谢曼 诺夫写的,由东方出版社在国内翻译出版。他把勃列日涅夫写成一位英雄,甚至对他女儿、女婿之类亲属发财升官之事也不承认。这种书也是一类看法。但我认为起 码离事实甚远。对勃列日涅夫评价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德国不是还有人怀念希特勒吗?
当然,也许苏联的崩溃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时,它覆亡的命运也许就注定了,不进行彻底改革,苏联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叶利钦结束了斯大林 模式后,俄罗斯和苏联原来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才有了希望。当然,经历了斯大林模式和转型动荡之后,这些国家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但俄罗斯这些年的进步 与发展举世瞩目,它能进入金砖四国的行列,不正是明证吗?■